从去年至今,中美贸易动态时刻牵引着厂商的发展和走向。近期,中美双方同意分阶段取消加征关税的消息,让这一场“持久战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也令不少厂商松了口气。无论是降价“自救”还是借助外力,扩宽销售渠道,中国厂商都在积极、努力地应对着。
中美贸易摩擦之下,中国厂商退而求其次积极应对
当下中美贸易双方局面趋向缓和,这一年来实有不少企业受到影响。据香港贸发局调查的结果显示,超过七成受访企业预期,今年整体销售额下降。香港贸发局大中华区助理首席经济师曾诗韵表示,企业普遍认为未来挑战主要来自中美贸易战(33.2%)、全球需求下降(30.4%)及汇率浮动(9.8%)。而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直接影响,最为常见的是买家削减订单(73.4%)、压价(44.1%)、取消订单(26.6%),以及和买家一起分担新增关税(27.7%)。
除了汇率漂浮不定,关税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也令不少厂商感到压力。部分厂商不得不采取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尽量挽留自己利益,例如通过降价来维持基本的订单量。有厂商表示,“我们主要做B2B外贸出口,因为中美贸易摩擦,B端客户接触到的美国单量减少,对我们的采购量也降低了。虽然不是直接的影响,但也是间接的冲击,价格肯定下降。另外,美国的买家会趁机压价,只要能维持单量,我们也能接受。”
全球供应链重组之下,外贸企业转移生产基地
在局势不稳的情况下,许多厂商选择另辟蹊径开拓除美国市场以外的“一带一路”市场,或者将生产部门转移到其他国家,比如东南亚的柬埔寨、越南、缅甸等。
如香港贸发局近期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,传统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下,部分已经把生产基地迁移的厂商,较多选择越南(32.7%)、柬埔寨(16.4%)、及印度(10.9%)等能够提供相关贸易服务的国家。例如柬埔寨当地政府为外商提供的多重优惠及税务减免,在利润及资本汇出方面亦无限制。
但卖家也需注意,产业链转移过程中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税的问题,但厂商也需考虑当地供应链体系是否完善,原材料供应是否充足,当地员工的工作习惯以及劳工法例的重要事项,在做出设厂决定前,审慎权衡。
为帮厂商突破市场局限,香港贸发局四大服务“火力全开”
基于买家的采购新趋势,以及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拓展海外新市场,并突破市场局限,香港贸发局作为主要的贸易推广机构,致力透过不同的服务,包括线上商贸平台、产品杂志及贸易展览会,再运用移动应用程式串联不同的平台,将推广成效最大化。
针对小额订单趋势,香港贸发局近年推出的“贸发网小批量采购”平台结合线上交易及展览会内设置的“小批量采购产品陈列专区”,让买卖双方在线上线下即时交易,有助厂商接触新买家,从小订单低成本开始拓展新市场。
与此同时,香港贸发局“产品杂志”涵盖各行各业,触达全球500万买家,遍布200个国家和地区。作为香港贸发局相关展览会会刊,产品杂志备有印刷版、线上版及移动程式版,是厂商接触入场买家的不二之选。
除此以外,香港贸发局“展览在线”全年无休,打破地域界限,将实体展览延伸至线上,来自不同地区的买家以及厂商可提前在线上进行沟通,再到现场进行交易。在展会举行期间,厂商获优先推介予对口买家,促成商机。
更便利的是,香港贸发局的展览会、“贸发网采购”平台、“小批量采购平台” 及产品杂志已整合于香港贸发局商贸平台App,其个人化功能可根据买家的行业及喜好,优先推荐合适的资讯及服务,同时帮助供应商锁定目标买家,全力出击。